文物修復,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一盞孤燈一刻刀,一柄標尺一把銼”。科技,在文物保護工作的各個具體環節,都起到關鍵作用。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喬梁在本次大賽的考古探掘工項目中擔任裁判長,喬梁告訴記者,科技的進步和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讓考古人更有底氣。過去要爬梯子、搭架子拍照,現在操控無人機就能拍;過去測繪都是用皮尺,現在則普遍應用激光測距儀、全站儀等高精度測量儀器。“國內的田野考古一線工作中,運用到了許多高新技術手段,這一點讓國外都很羨慕。”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楊玉潔此次參加了陶瓷文物修復師項目。她介紹,借助科學儀器檢測設備,修復師可以確定文物上污染物的成分甚至是化學組成,這些儀器輔助文物修復師選擇更適合的方法和材料來清洗、處理文物。楊玉潔表示,現在的文物保護與修復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領域,文物修復師在磨煉技藝的同時,還必須重視理論學習,增進對前沿材料和設備的了解。
科技的介入讓文物修復師能更好地解讀文物。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裁判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潘路說,以青銅器物表面的銹蝕為例,過去的老師傅們大多依靠經驗識別,很多銹蝕通常會被完全除掉。而現在通過科技手段檢測,可以辨別出哪些是有害銹,哪些是無害銹,像孔雀石、藍銅礦這樣的腐蝕產物就能被保留下來,最大程度上呈現文物的古色古香。
版權說明|重慶租個量網絡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尊重原創,圖片和文章的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本單位,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